isPc
isSmall
isPad
isPhone
新闻中心
NEWS
当代雕塑艺术离不开生活美学和材料语言的创新
时间:2016-12-02   访问数:315
由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主办的“2016中日当代雕塑交流展”在深圳隐舍inshow开幕。共展出曾振伟、胡杰风、陆增康、许玉玲、郑宝成、栗田融、文芝瑛、黑木满、松尾伊知郎、石井香久子等十位艺术家的33件当代雕塑作品。来自中日两国的学者、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围绕“融合与共生:多元语境下的亚洲雕塑艺术”进行研讨。
十位艺术家所采用的材料和创作风格迥异,但都擅长运用线条语言去表达多元的艺术韵味。其雕塑语言具有“省”、“净” 的时代气息,自觉地把西方的当代的造型和色彩表现形式和东方的写意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并在各自的美学把控下实现融合与共生,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律动。
跨界、新材料、新技术运用
最终回到艺术本源
胡杰风【艺术家、活动召集人、亚洲现代雕塑家(中国)协会秘书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共享,各种跨界融合相互渗透的多元语境下,当代雕塑创作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单一面貌,新材料、新工艺甚至新科技不断被艺术家们运用到当代雕塑作品上。而艺术家队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雕塑不再是传统雕塑专业的艺术家才能驾驭的领域。这几年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运用新材料进行创作的雕塑家和跨界艺术家也越来越多,新材料的切入引发了各种争议和多元化思考。有些人持保守、否定的态度,有些则出于新奇、猎奇的态度开始去做各种尝试。总体而言,在当代雕塑领域,很多中国艺术家普遍还处于比较简单初级的直接材料置换和COPY式观念的流水作业阶段。
在这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比中国走先了一步。当代艺术强调独特创意,但时代美感和品质感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越是跨界得多,越是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得多,越是应该回到艺术的本源。美术出身的艺术家做艺术,跟其他行业的人做艺术的差异性在哪里?我觉得无论选择传统材料和技法,还是寻找到新材料新技法,都没问题,这只是实现的手段和载体、出口不同。核心的优势和艺术价值,还是得靠你的脑袋、你的审美品位,你的创意创新能力,你的造型美学把控能力,这是你唯一能够胜过其他专业出身的艺术家的地方。
新材料新技术
加速当代雕塑的跨界融合
松尾伊知郎【艺术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我二十年前在纽约教授雕塑课程,那时候素描、人体课程就已经基本上取消了,大家都通过一种开放自由的方式,更为广阔的思路去思考、创作雕塑。而日本的雕塑课程,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素描、人体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少很多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美学、素材、装置、行为、表演甚至心理学的学习与讨论上,比如用什么材料来做雕塑,在各种不同的素材面前怎样去展开广泛而有深度的思考,怎样提升创意和审美把控能力。我看到中国的雕塑院校也开设了一些公共艺术等方向的研究和课程,但总体而言仍然偏重于泥塑、金木石的材料和技术应用,并习惯性地以此作为他的视野和雕塑的界限。
同时,越来越多的平面艺术家向雕塑领域切入。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除了平面艺术向立体雕塑的切入,还有更多的其他领域的,有其他新材料或科技的优势,有工艺技术的协助,所有这些,都会使得雕塑语言更加丰富。
联系我们
  • 联 系 人 :覃经理
  • 业务咨询:13568828836
  • 联系电话:028-66660106
  • 公司邮箱:330885660@qq.com
  • 联系Q Q:330885660
  • 公司地址:四川省彭州市致和镇万家村四组38号
  • 公司网址:www.yddsys.com
微信 QQ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