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形成及广场雕塑在城市广场空间中的开放性
时间:2016-06-23 访问数:304
一、 城市广场和广场雕塑的形成
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城市有着相同的历史。凯文 · 林奇认为: “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 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 广场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 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 简而言之, 城市广场是由建筑、 道路、 山水、 地形等围合而成, 并由多种软质、 硬质景观共同构建, 具有满足人们多种社会生活需要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1.城市广场的形成和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源于古希腊时代, 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民主气氛与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 古希腊人十分喜爱户外活动, 因此形成了有利于室外社区交往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不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 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需求不尽相同, 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在政治宗教因素的影响下, 君主集权统治时期的广场多以表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 以开展宗教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广场大都体现神的意志; 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 在经济因素影响下, 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空间的使用, 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 城市广场是在社会文化、政治宗教、 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的。
2.广场雕塑的形成
城市广场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作为城市文化、 政治、 宗教、 经济活动中心, 人们在城市广场中举行各种性质的公众活动, 这一时期的广场形式已由古希腊时期的自由形式转变为具有突出的广场形象、 空间轴线、 空间组织、 建筑秩序等富于变化的广场空间形式, 城市广场体现出王权至上的理念和强烈的等级秩序感。雕塑因其象征文化、 政治、 宗教、 经济等重要因素, 同时又能体现广场的功能性、 识别性、 趣味性等多层
意义而被频频运用, 许多城市广场出现人像雕塑和方尖碑, 雕塑与城市广场开始融为一体。例如, 公元109~113年罗马建造的图拉真广场中的记功柱高达38米, 上面饰有表现罗马人战胜达吉亚人这一历史事件的长卷式浮雕, 在叙事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二、 广场雕塑在城市广场空间中的开放性
1.广场雕塑置身的空间具有开放性
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 其所在场所是一个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的环境空间形态是开放式的, 广场在一定的建筑空间形态围合下, 有诸多条通道与城市路网体系联合成整体, 并引向广场中心, 形成流动的城市广场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具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性和可参与性, 公众可以便利、 自由地出入往来。城市广场又是一个由公众参与、 认同的公共空间, 其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便于开展运动、 集会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满足人们对空间公共性的需求。作为活动场所, 它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 每天不同性别、年龄、 身份的民众聚集在广场中, 进行健身、 聚会、 散步、 纳凉等。广场雕塑所面对的空间是一个人流量大、 公众介入、 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 因此, 广场雕塑在城市广场空间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广场雕塑的公众认同感具有开放性
广场雕塑存在于一个人群流动的、 开放的公共空间之中,其必然会成为公众视觉关注的焦点, 因此它又是具有公众认同感的精神产品。广场雕塑面对的是不同社会阶层、 不同教育背景, 甚至不同民族、 不同宗教信仰、 不同国度的人群, 面对和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 广场雕塑应该表达人间恒常的理性与普遍情怀, 使公众能产生共鸣, 得以舒缓压力、 放松心情。广场雕塑需要得到公共区域的精神认同, 需要与地域认知、 社会文化、 空间环境、 公众心理等因素有机融合。因此, 广场雕塑在形态、 视觉等形式表现上是面向公众开放的, 具有公众的认同感。例如, 20世纪80年代深圳广场雕塑作品 《拓荒牛》 , 在深圳改革开放、 艰苦创业、 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下,充分体现出深圳经济特区拓荒者和深圳这一城市的精神状态, 反映了深圳人民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
3.广场雕塑与环境空间的融合具有开放性
广场雕塑不是孤立存在于城市广场空间之中, 而是与城市广场周边环境空间同为一个整体。广场雕塑和环境空间是相互依存、 融合的关系, 其以广场实地的观测考察、 自然元素的联系、 材料的默契、 造型的呼应、 比例尺度与节奏等众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为结合点, 强调雕塑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各种因素关系的协调, 与环境空间相互依存、 浑然一体, 并充分体现广场空间环境艺术的内涵。因此, 广场雕塑与环境空间具有开放性。例如: 甘肃兰州黄河之滨的广场雕塑作品 《黄河母亲》 ,以黄河母亲为主题, 强调雕塑与中国历史文脉、 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展现了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和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4.广场雕塑与公众情感交流具有开放性
广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 存在于公共交往活动的环境空间之中, 具有与公众产生情感交流的性质。公众在城市广场环境空间中, 由被动地接受广场雕塑转化为主动地参与欣赏, 可以自由触及和审视广场雕塑, 将广场雕塑纳入到自己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中, 与之产生广泛的情感交流, 相互对话而进行审美互动。例如: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金融街的一座广场雕塑, 人与雕塑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体现在人可以躺在雕塑的胸前安静地
休息, 雕塑本体所体现出的远离世俗而又安宁的姿态, 给周围的公众带来一种被大地拥抱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因此, 广场雕塑与公众情感交流上也应该是开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