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雕塑可以有有很多种角度
时间:2017-08-19 访问数:369
日前,“无观——蒋铁骊雕塑作品展”成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主题“无观”取自《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式的哲学观念,引申为“无观而无不观”。看似玄奥,实则简单,正如蒋铁骊的一系列表面抽象实则具体的作品。
蒋铁骊的作品类型丰富,有表现宋庆龄、瞿秋白、周信芳、弘一法师等历史名人的雕塑;也有《快乐步伐》《时光之旅》等对情怀、浪漫的呈现;《生活日记》系列则是他自我修炼中诞生的庞大图库。
蒋铁骊的创作以学院派严谨研究为起点,走出了一条清晰而纯粹的学术路线。与此同时,他对社会心理和都市人性表现出持续而诚恳的关注,并将之注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雕塑与绘画相比较为陌生。随着市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大部分观众都会从审美的角度给出解读,但能否真正地欣赏和理解雕塑作品,仍然有许多未知数。
在这次展览中有件作品名叫《沉》,这是一件趴着的女性雕塑,它的底座非常低。有些观众跪在地上,伸长脖子,想要努力观赏雕塑的正面。这样的反应,是否符合雕塑家的预期?在蒋铁骊看来,在雕塑作品的布展中其实有很多细节,比如底座的高低、灯光的布置等,都包含着雕塑家预先设置好的、希望观众理解和观看的角度和方式。作为雕塑家,他会以常规的视觉高度设定观看角度,比如《沉》这件作品的底座很低,就是希望观众能够居高临下地欣赏它。
“我当然不希望大家都趴在地上看雕塑,如果观众都想看它的正面,我会抬高底座,让大家能够站直欣赏。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雕塑家并没有办法设定统一的角度,希望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理解。”蒋铁骊说。
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观展,面对立体多样的雕塑作品,有些孩子会忍不住伸出手来,好奇地触摸。蒋铁骊觉得,出于管理的基本考虑,并不提倡小朋友去触摸展厅里的雕塑,但是有条件的话,比如在特定展览场地,触摸雕塑其实也是对雕塑进一步理解的很好方式。
非公共艺术雕塑是雕塑家个人艺术历程对社会的交代,它填补了整个城市文化的缝隙。蒋铁骊期待雕塑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出美术馆,和观众多一些交流。等大家对雕塑的基本语言熟悉了,雕塑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的机会就会大得多。